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新抉择
2016-09-13 02:46:00   来源:教务处    点击:

王炜波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是“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一是有些在改革中起着引领带头作用的中、高职示范校,在示范校建设项目结束后,因缺乏持续的大力度投入,出现人才模式创新与改革效果不断衰退的现象;二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进行反思,认为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不足,在培养模式上出现了向学科教育回归的倾向;三是国家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又激发了中职学校升学的热情和髙职院校举办本科教育的想象,在课程设置上增大了基础理论课的比例。在某种程度上,职业院校人才模式改革又面临新的抉择。但是,无论职业院校做出何种选择,都不得不面对提高质量,服务发展的核心问题。

从比较教育的观点来看,如今世界上众多普通教育的课程组织正从“目标·达成·评价”的“阶梯形”课程,向“主题·探索·发表”的“登山型”课程转变,克服围绕“目标”为中心封闭的、划一化的组织样式,追求围绕“主题”为中心开放的、选择性组织样式,学生能够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展开活动的、合作、探究的学习,并能相互表现和共享学习成果。从教学的组织与教学结构来看,终身学习社会的出现,特别是创新社会的要求,迫使学校的教学与学习不得不从以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习得为基本的、追求“学会”的“模仿模式”,向以促进学习者思考态度与探究方法形成为基本理念的、追求“理解”的“变化模式”转换,这也就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呼唤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由全球58位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针对未来五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进行了合作研究和专题讨论,形成了《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简称“报告”),揭示了未来五年全球范围内影响高等教育变化的关键趋势和重要挑战。报告提出重视“深度学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对“深度学习”进行界定:即学生通过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合作和自主学习,掌握学习内容。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动机,他们需要明白课程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需要了解新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影响。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和其他相似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校内外获得更多主动学习的经历。

从世界范围的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正把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等跨学科学习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重视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与表达。我国的职业院校不能无视这一趋势,重返学科化、强调认知能力培养的老路。应该在示范建设开辟的新基点上,吸收和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化和科学化,提升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增值,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更好地服务“中国制造2025”。

为此,在培养模式改革上,应以“培养人的工作和技术的设计能力”,即“设计导向”为指导思想,强调职业教育培养的不仅是技术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未来的技术和工作世界的能力”。具体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深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另一方面是广泛倡导行动导向教学原则。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现了课程逻辑由学科体系向工作体系的转变,强调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作过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即学生在包括全面工作要素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中学习,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本世纪初,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论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推广,逐渐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特别是2006年职业院校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项目开展以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在职业院校得到了广泛实施,对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工作任务引领行动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总和。虽说教无定法,但传统知识导向的教学和现代的行动的导向教学,对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支持程度不同。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加工概念性知识”“完成教学计划的知识传授”两个目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学会如何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学生沟通能力与解决矛盾能力”“促进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力、积极性、独立性”等方面不如行动导向教学,行动导向学习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学习者策划任务、流程和产品,展示新知识,并在过程中展开深刻反思,这也是通向“深度学习”之路。

研究表明,职业院校培养模式改革有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显著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二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教师的成就感;三是促进学校组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职业院校则意味着要对组织的思维方式、组织已形成的惯例、组织的知识库进行更新,甚至改变组织的结构及组织行为,增强和积累组织培养特定规格人才的能力。因此,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增进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收益,提升服务学生发展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支点和根本途径。

(作者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上一篇: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下一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尚需辨明三种关系

通信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红旗东街46号
邮政编码:044000
招生电话:0359-2084503      
部门电话:0359-2084752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2018    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系   内容管理     晋ICP备09004356号-1     晋公网安备 14080202000110号